2022韓劇, NetflixX片單公開, 韓劇X推薦分享

Netflix|紙房子:韓國篇|還我靈魂主題曲「貝拉敲」! 帶你了解少了《Bella Ciao》及東京的野性後,《韓國篇》還剩下什麼!

《紙房子》的劇情想必沒看過的也大概略知一二,一群人身穿紅衣套裝,戴上達利的面具,進行一樁狹持人質,印製鈔票並逃離出境的故事。這部的原創西班牙影集總共五季,每一季一出幾乎是引領話題,秒速竄升熱搜榜前幾名。當時一聽到韓國要翻拍時,內心算是既期待又怕受到傷害。就單以「一部全新韓劇」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算是緊湊、劇情完整,但畢竟是打著「紙房子」的名號作改編,勢必會與原劇拿來相提並論。

在這部改編雖然乍看之下劇情還原程度大概有70%,但是仔細回想並不難發現還是存有不太一樣的的地方,接下來就分成幾點來跟大家介紹改編與原劇的不同之處!

#從「反法西斯主義」到「反資本主義」

在《紙房子》的劇情設定裡,這樁狹持銀行搶案看似很鬧、計畫卻又出奇縝密,每個人物角色鮮明,帶給這部劇出奇不意的危機,卻又能再次化解。這樣的劇情創新程度幾乎是前所未有,但身為觀眾的我們,幾乎鮮少探究這部劇真正的本質是什麼。

雖然在原劇第一季中,《Bella Ciao》幾乎是洗腦般的植入我們的腦海裡,這首曲子會成為這部神劇的靈魂原因一直到了第一季的最後一集,教授與柏林在餐桌上聊天那橋段才提到,這首歌原來是教授父親參加反法西斯黨時所唱的歌,而現在教授把這首歌教給了大家。

原劇中並未將「反法西斯主義」精神,用口號般的說出來,反而透過暗示及人物間的談話或行為,慢慢營造出這般的精神。在原創末季伯林那番話「我們小偷才是真正的解放者」更是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也因此這部神劇在我心目中幾乎可以被視為V怪客般的存在。

而在《韓國篇》卻將這樣的精神指標改成「反資本主義」精神。在改編中不難發現,在第一集中在風格呈現上總是稍帶未來科技感,這都是歸咎於《韓國篇》其實把故事設定為虛構未來(原劇中所設定的時空背景為西班牙當時的真實情況),講述在2025年後的南北韓走向統一,經濟的差距成為了這部劇中問題之一。不像原劇中在一開始用較隱晦方式暗示出主義精神,在《韓國篇》裡基本上是透過人物的台詞,以直白的方式脫口而出「這該死的資本主義」。

可以說是《韓國篇》將整個原劇的風格做了一個大改造,我認為這樣的做法好壞尚未在第一季完結就可以給出評論,但是「反資本主義」通常在韓劇中會淪為政治鬥爭下的題材之一,能夠猜想到的劇情走向大多為「政治經濟」,與「反法西斯主義」可以同時討論「文化」、「政治經濟」等問題,來得有所侷限。這樣的侷限或彈性,其實從小地方就可以看得出來,例如將銀行人質分成兩群時,在原劇的分法是分成「可以成為我們合作夥伴的人」及「會給我們帶來麻煩的人」,而在《韓國篇》則分為「南韓人」、「北韓人」這般具有政治意味的二分法。

因此,《韓國篇》在往後會如何利用「反資本主義」將劇情營造出猶如原劇、《V怪客》或《小丑》這般在結局上會給出觀眾悲憤犧牲的壯烈感,是我所期待的。

#還我靈魂主題曲「貝拉敲」

由上述主義精神的差異說明可以了解到,在《韓國篇》中並未有屬於自己的靈魂主題曲。在整體上來說,除了缺少記憶點、還原程度有所偏差外,我認爲「有無靈魂主題曲」最大的差異在於,「解放」兩個字上。

原劇中其實在第一季劇情交代裡,透過東京的口述可以知道教授的出現就像是「守護天使」降臨般的出現。的確在原劇中,透過前兩季的劇情可以知道教授出現在每個主角生活中,並組成這樣的達利幫,實則間接的也代表著教授是現實生活裡,每位人物在人生盡頭中的救世主,《Bella Ciao》象徵反法西斯主義的精神,但唱在他們嘴裡卻是一種嚮往束縛、解脫的渴望。

在《韓國篇》或許是因為早在劇情的主義精神設定上就與原創大相徑庭,以邏輯上來說打著「南北韓統一」的口號卻嘴裡反向喊著「解脫」,的確尷尬不合情理。然而,拿掉主題曲,卻讓《韓國篇》的劇情風格顯得拘謹、不苟言笑,如果說原劇給出的是瘋癲、刺激感,那麼改編卻給出一種軍事化、快節奏的風格。

例如在原劇裡,只要看到銀行裡的財庫、印刷紙鈔的成功,都可以看到達利幫的喝采與慶祝。但是在改編裡,卻幾乎把喝采與歡呼這般的快樂氣氛給拿掉。這樣的做法如果在往後的篇章無法給出完整的交代,那麼實際上就只能斷言《韓國篇》是個虎頭蛇尾的改編故事,一心嚮往與原劇有所不同,卻又脫離不了保留原劇味道的兩難窘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韓國篇》裡,東京對於教授的出現卻以「閻羅王」來形容,這樣的細節差異及拿掉《Bella Ciao》這般主題曲的設定,是不是暗示著觀眾往後的劇情走向,將顛覆大家對於原劇的既定印象,也是往後劇情的一種可能性。

東京從小野貓變成小乖貓?

還記得在原劇中,第一季結局後「東京」這個角色幾乎是塑造的非常成功,幾乎是讓「東京」這個角色出現在歐洲各廣告版面上。「東京」也幾乎可以說是第一季、往後的重要靈魂人物,潑辣、暴走又重情重義的她,既是達利幫裡的麻煩製造者,卻又是整個故事的推手。然而,在《韓國篇》裡的「東京」,卻意外成為了小乖貓。

在原劇集改變的人物比重設定上最大差異就是「被警方拍到真實面貌」的人物有所不同,我認為這個劇情在這第一季中是很重要的轉捩點及評斷一個人物在劇情上的份量輕重,因為在當「警方」握有人物的實際身份時,也是同樣揭露一個角色決定加入搶案背後的心境或故事的重要橋段之一。在原劇裡,是「東京與里約」因為自己的私情而將整個團隊放進了危機之中。然而,在改編裡,被警方拍到的面孔卻改成了「里約及奈洛比」。

我認為在這個重要劇情轉捩點上,卻將主要角色從東京改成了奈洛比,這樣的改編或許也透露出「東京」這般的暴衝角色在《韓國篇》裡是不被受到需要的。如果硬要說搶案的團隊是整個社會的縮小版,那原劇中的確是需要「東京」這般的未爆彈、不按牌理出牌的人物設定,但若是韓國篇內的「南北統一」情境下,這樣脫序、不被受控制的是否也暗示是不被接受的?

在原創中,像奈洛比這般內心冷靜且可以理性控制場面,馬上做出合理應變的隱性領導家,才是《韓國篇》裡的團隊中所需要的呢?雖然這樣的推論必須等到後續劇情的走向才能更加確定,但不難在《韓國篇》裡的一些橋段可見,尤其將人質集結在銀行內的廣場中央時,此時面對人質的發言對象,不再是東京,而是「東京自願將發言權讓渡給一旁的奈洛比」。

#科普時間:達利面具、河回面具、V怪客面具的意義

在這邊幫大家做個科普小整理,小標所列出的三種面具分別是目前影劇作品中,做經典且常常被用在其他場合上的面具,然而背後卻與劇情有所連結及含義。

在《紙房子》原劇中,是採用西班牙著名藝術家達利的模樣所設計的面具,而會採用是因為達利本身的藝術品、創作都是些不合邏輯,甚至是把許多地方做誇張的處理或置換,也因此被當時的社會認為是反政府。因此,在這部神劇之中可以說是沿用了這樣的故事,象徵著對抗社會體制下不合理的情況。

而在《韓國篇》同樣的利用類似的微笑面具來當作這部作品的象徵涵義,不得不佩服面具的歷史故事及《韓國篇》的劇情設定有所相互應,在這點上還是讓我有所驚艷。在韓國歷史上有著「河回別神祭假面舞」的祭典,主要上利用「階級制度」的區分表演出古代貴族及平民百姓之間的差距、衝突等問題,而這樣的故事含義,或許實際上是與《韓國篇》裡的南北韓有所相呼應。

另外,《V怪客》則不在這邊多加贅述,因為在心中這部電影依舊是面具題材類的第一名,因此希望大家可以先觀賞完這部史詩巨作,了解V怪客所謂真正「自由」的含義後,再回過頭來了解《紙房子》甚至是《小丑》這類似的作品都不為過。

#心得

看完《韓國篇》後的確略有失望,但是這樣的失望是出自於用原劇的精神來看待改編。然而,理性看待《韓國篇》的改編角度,他們幾乎只是披著同樣為「一幫人進行銀行搶案」的題材,實則背後想要述說的精神或許早已和原劇有所不同,那麼我也預期或許在往後劇情裡,所帶出的人物際遇或許將略有調整,甚至整個結局也有可能出乎意料。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歡迎追蹤我的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ingchenin/

也可以追蹤我的IG唷~:

https://www.instagram.com/ingchenin/

Tagged , , , , , ,

發佈留言

Specify Facebook App ID and Secret in the Super Socializer > Social Login section in the admin panel for Facebook Login to work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