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二次大戰的結束(1939-1945),迎來的1950年代是世界大國經濟邁向繁榮的重要時期,然而在這繁花似錦底下,藏著許多現今世人不認同、詬病的現象。藉由以1950年代為背景所拍攝的電影和影集,幾乎可以大致粗略將它們區分為「精神疾病」、「同性戀議題」、「戰後創傷」與「種族歧視」等議題。
這篇,透過電影《隔離島》、《飛越杜鵑窩》和影集《拉契特:黯衣天使》帶大家一起認識在1950年代歐美國家對「精神疾病」甚至是「同性戀議題」的認定與醫療方式。同時也梳理了來自其他書籍或網路文章的相關內容,補齊影集裡沒有多加著墨的地方。
#1950年代,精神病友的對待與遭遇
在19世紀之前,世界上對待精神病患的方式大多是將他們聚集於「瘋人院」,對於那些會攻擊人的病患則用手鏈與腳銬限制他們的行動。隨著人權意識高漲,漸漸地,精神病的治療從被動轉為主動。在1930年代電療的引入、1950年代走入精神藥物的時代,不再只囚禁病人,醫生會針對不同的疾病給予不同的處方籤,甚至會透過創新醫術設法拯救病患脫離痛苦深淵。
因此,在影集中皆可以看到精神病院裡大部分的病患是擁有一定的自由,可以在醫院裡的任何一個角落行走。此外,會有護士定時送飯甚至是給藥,在《飛越杜鵑窩》及《拉契特》更可以看到病患可以參加院內舉辦的活動。比起之前的鎖鏈囚禁,倒是多了那麼一點人性。雖然當時的已經有許多人權主義份子紛紛注意到「精神病患」的人權問題,甚至對於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感到憐憫而非畏懼,如在《拉契特》裡,院長Richard聽見夏綠蒂(患有人格分裂)的童年遭遇時,不禁脫下眼鏡拭淚,這便是最好的解釋。
《隔離島》算是精神病系列影集中最迷人的一部,它不像《拉契特》那麼入骨地將所有治療方法呈現出來,甚至整部電影並不是聚焦在那些治療法到底有多病態,而是利用近乎沒有血腥場面卻能夠達到懸疑效果的方式,電影幾乎三分之二不斷鋪陳劇情,只為了電影最後那句台詞,足以翻轉整個劇情推理的思路,顛覆觀眾的想像。
「你要活著成為一個怪物,還是要當一個死去的好人?」這句經典台詞從泰迪(李奧納多 飾演)口中說出的前一秒,劇情已經斬釘截鐵的告訴大家,泰迪因為戰後創傷及喪妻子之痛而產生幻覺,為了要治癒他的疾病,醫院決定必須把他送去做腦白質切除手術。此話一出,便很難一口咬定這樣的結局,泰迪到底是瘋,還是裝瘋變也很難說。
這個「似瘋非瘋」的懸疑結局,其實在《飛越杜鵑窩》及《拉契特》有更直白的解釋。在後者兩部中更是直接認為「所有精神病院裡的醫護人員都生病了」,甚至在《飛越杜鵑窩》裡男主角更是直接對著其他患者說「你們沒有病」。讓我不禁這麼解讀,在1950年代下,或許「似瘋非瘋」的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病院或現行醫療體系下,將精神患者塑造成非常不友善的形象,甚至需要承受著惡劣的治療法。
只不過《隔離島》用了較高級的手法,營造出不同懸疑的效果,這些懸疑的反面或許藏的是「寧可順應時代的治療,也不用面對自己的過往或是接受自己的疾病」。活在1950年代,「你不裝病,病的就是別人」。
備註:
杜鵑窩:暗指精神病院,其源自同名美國童謠,歌詞敘述「一隻杜鵑飛來飛去,好像瘋了一般」,因此藉由杜鵑窩來暗指精神病院。
#冰錐、電椅、腦白質切除手術、冷熱水療法
《拉契特》是改編自《飛越杜鵑窩》中的拉契特護士,甚至可以說《拉契特》其實可以算是《飛越杜鵑窩》的前傳。《飛越杜鵑窩》必定是所以討論有關精神病議題的經典電影,同樣沒有什麼血腥場面,卻透過男主角的思維和視野帶出《隔離島》、《拉契特》裡想呈現與表達的。《拉契特》就像是補充教材一樣,補齊了那些我們沒有在其他部看見的治療方式,例如:冰錐、電椅、腦白質切除手術、冷熱水療法等等。
站在當時的醫學角度,「冰錐」及「腦白質切除手術」算是腦神經學的一項重要研究,也是醫學上積極想治療精神病患的問題。然而,電椅、及冷熱水療法非常易懂地是種虐行。在《拉契特》中,甚至提到同性戀者的議題,同性戀者被視為是種精神病,甚至會因為與常人不同之處,需要透過冷熱水療法做治療。而對於殺人犯則是用電椅治療他的瘋狂行為,然而這樣實則是虐待、而非治療之舉。
補充:
腦白質切除手術,就是切除腦前額葉皮質的連結組織,因為腦前額葉是人的大腦中協助、控制我們做出合理決策行為的重要角色。當額葉損傷則會出現類似人格分裂、易怒等問題。雖然,邏輯上看似切除它可以解決失控的行為,這項手術更是獲得諾貝爾獎。然而實際成效及人權問題,促使這項手術得已在將近二十年後消失在臨床治療。
#1950年代,同性戀者的迫害
同性戀者,一直以來在人類醫學研究項目中都被視作為一種疾病,因此世界上出現很多「治療」方法。目前蒐集到的相關影集中,《丹麥女孩》電影背景為1920年代透過「性別重置手術」得以「矯正」男主角的性別錯置。雖然在電影中,男主並非迫於接受治療,然而實際上很多國家將此手術當作幼童時的矯正行為。
二戰後,迎來的1950年代,許多人士紛紛將「戰敗」或「間諜」的嫌疑扣在同性戀者頭上。僅僅因為他們與正常人不同。甚至在1950年代,同性戀者被列入精神疾病統計診斷手冊中的「社會病態人格疾患」,意即將同性戀者視做事一種疾病,如《模仿遊戲》中的圖靈則遭受閹割並服用荷爾蒙藥物,《拉契特》中則是將女病患丟入近50度的熱水20分鐘,並緊接著泡進冰水5分鐘。
有關於同志人權的演變史可以參考這篇:11張圖看懂「同志受迫醫療史」及醫學界如何看待同志人權
然而,儘管世俗的眼光將同性戀者視為異類、病人,但還是可以從《拉契特》、《模仿遊戲》、《丹麥女孩》、《因為愛你》及《好萊塢》等影集中看見,那些被不公平對待的他們,雖然有些人始終欺騙自己也不願被視作異類,但有些則仍那麼有勇氣且誠實地活下去。愛,其實是不分你我、性別、年齡和種族的。感謝那些曾為任何一人權議題所盡力的大家,才能讓身處20世紀的我們活得更幸福。
#後記:
感謝《隔離島》,讓我開始深挖1950年代精神病的相關題材。文章中所提到的電影除了《飛越杜鵑窩》外,皆可以透過Netflix來觀看。例外,也正在考慮是否針對《好萊塢》這部影集在寫一篇有關1950年代種族、性別與電影文化的文章。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歡迎追蹤我的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ingchenin/
也可以追蹤我的IG唷~:
https://www.instagram.com/ingche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