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過去了,奉俊昊的《寄生上流》像是剛上映沒多久似的,那股黑色幽默帶來的震撼感還未消散,無比幸運的我們,又能夠在《米奇17號》好好享受這份餘韻。奉俊昊善於用大膽、幽默的敘述方式將人類面對困境的心境、社會階層與人性之間的拉扯表示出來,《米奇17號》有別於《寄生上流》純粹討論地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次將故事背景直接拉往地球之外探討人性與價值之間的省思。
#米奇是個消耗工
米奇17號跌落一個結冰的深洞裡,朋友提莫路過並在撿起武器的瞬間問道:「到底死的感覺是什麼?」隨後一個巨無霸怪物衝向了米奇。
曖昧又無俚頭的開場白,揭開了《米奇17號》暗藏伏筆的序幕。2054年,參議員肯尼斯提出了太空探索計畫,米奇當時為了債務問題,選擇了計劃裡的「消耗工」並成功登上了太空船,離開了地球。「消耗工」可視為一種消耗品的概念——用完即丟,唯一不同的是可以透過人類複印機重新製作出身體,而記憶則會同步備份到儲存裝置中。因此,即便一次又一次地死亡,米奇的記憶依舊得以保留。這種類Alive的技術,如同在玩The Sims《模擬市民》一樣,通過每次的模擬來達成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目標,而米奇所擔任的「消耗工」,就像是在每次的重生裡,模擬人類在離開地球後如何生存,並找到最佳解藥。
「米奇,死亡是什麼感覺?」
電影一開始刻意製造出太空船上的階級制度,逢人必問米奇死亡的感覺,這種提問的背後,隱藏著一種深刻的諷刺與階級的冷漠。與其說是人的天性,對未知的事物感到敬畏與好奇,在這部電影裡更有種揶揄米奇身為「消耗工」的心態。對其他人來說「消耗工」的存在毫無價值,死亡就像是例行公事一樣,只不過是在執行計畫中的一個過程。他的命運早已被決定,每一次的死亡都無法改變他必須重生的宿命。如同現實中許多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他們再怎麼掙扎也無法逃脫身處的困境與階級限制,生命的價值早已被階層定義。
這種對死亡的輕描淡寫,暗示著即便這個世界逐漸走向AI、科技化,社會的結構裡始終存在階層高低及自我優越感的思維,當人類不再需要面對死亡時,反而可能會失去對生命的尊重和自主的意識。在社會階層中,讓底層勞動者的生命變成了可隨意消耗的資源,而他們無法真正掌控自己的命運,這樣的反覆重生可能讓他們的生命變成了資本主義運作下的「消耗品」,他們的價值僅僅來自於能夠不斷地工作和重生,而非自主體驗生命的意義。
#米奇是個真英雄
在電影裡,在重製生命的過程中,意外的同時出現兩個米奇一米奇17號及米奇18號。然而,兩個米奇的性格完全相反,17號性格溫順善良,總是默默承受「消耗工」的命運,但看在18號眼裡卻顯得懦弱、無主見。18號性格直接狂放,充滿了挑戰與反叛的精神,看在17號眼裡卻過於狂浪傲慢。但是在娜夏眼裡,他們都只是米奇的一部分,她看到的是那個與她共享愛情與孤獨的男人。
電影後半段,娜夏的性格就像人群裡的領頭羊,渾身散發出主角光環的魅力,不僅是保安人員裡能力最好的,本身也極具正義感,擁有不被自我優越思維束縛的獨立精神。就連米奇也困惑的自白不知道娜夏為什麼會喜歡著他,甚至超出預期的付出。或許是因為米奇在娜夏的眼裡才是真正的英雄。
羅伯派汀森飾演米奇一角,在採訪的時候曾說:「米奇的人生真的太悲慘了,但是處於這種極度殘忍的處境,還有其他角色惡意對待他的方式,反而更能突顯這個角色的英雄面向。」
娜夏在米奇上看見了真正英雄的特質—勇氣,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面對一次次的死亡,即便其他人對「死亡」早已認為是一個「過程」而非終點,但又有誰真正的嘗試第一次的死亡呢?
或許,英雄並不總是無所畏懼,而是即便害怕,仍選擇面對命運的人。在這個死亡已不再是終點的世界觀裡,真正可貴的,不是永生,而是擁有面對死亡的勇氣。而在娜夏眼裡,米奇不只是那個共享愛與孤獨的男人,更是那個選擇面對命運、不被這個世界吞沒的存在。
#米奇才是外星人
還記得《寄生上流》尾聲的一波操作,突如其來的轉折帶給觀眾滿滿的震撼感,這次在《米奇17號》也不例外。導演 奉俊昊帶給觀眾的不再只是社會下的階層議題,這次他更探討人性的自我優越——人類如何將自己視為宇宙萬物的主宰。
電影裡,這項太空探索計畫無疑是在尋找人類的「第二顆地球」。從來沒有任何人說過地球就是人類的,但或許「人類是地球的主人」這種想法早已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根深蒂固,那些不是地球上的物種,我們一律稱作是「外星人」,或許看在其他星球的物種眼裡,我們才是他們的「外星人」。
導演 奉俊昊這次把階層分級擴展到整個宇宙觀裡,電影裡的伏蟲(Creeper)之於人類,宛如宇宙尺度下的階級映射——人類視伏蟲為異類,將牠們驅逐,卻不曾思考,或許對這顆星球而言,自己才是入侵者。但事實上,人類與伏蟲並無本質上的不同——他們都只是宇宙萬物的一部分,都在適應環境、爭取生存的權利。
當我們用「主宰者」的視角審視其他生命時,是否忽略了,這世上本就沒有誰比誰更應該擁有一個世界?
就像米奇17號與米奇18號,雖然個性迥異,卻都屬於米奇的一部分,沒有誰比誰更「正統」,更值得存在。 如果連個體的差異都能成為人類劃分高低、決定生死的理由,那麼當我們將這樣的心態擴展至整個宇宙時,是否也意味著,人類永遠無法擺脫那種根深蒂固的優越感?
或許,真正該思考的不是如何求生存,而是學會如何共生存。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歡迎追蹤我的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ingchenin/
也可以追蹤我的IG唷~:
https://www.instagram.com/ingchenin/